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
主講:網(wǎng)校老師
回看
主講:網(wǎng)校老師
回看掃一掃,立即下載
鐎殿喒鍋撻柛娆愬灱閳ь剙鎷戠槐锟�北京正保医教科技有限公司
闁兼槒顫夐悘澶愭偋閸喐鎷遍柨娑虫嫹8.7.1
閻庣懓顦畷婊堟偋閸喐鎷遍柨娑虫嫹8.7.1
閹煎瓨姊婚弫銈呪槈婢跺﹤鎸ら柡澶婂暣濡炬椽鏁嶉敓锟�闁哄被鍎冲﹢鍛村级閸愵喗顎� >
APP:闂傚懏鍔楅~鍡涘绩鐠恒劎鎽滈柨娑虫嫹闁哄被鍎冲﹢鍛村绩鐠恒劎鎽� >
官方微信med66_weisheng
2023年中醫(yī)全科主治醫(yī)師考試大綱-基礎知識已經(jīng)公布了,經(jīng)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專業(yè)人員核對,與2022年相比沒有變化!醫(yī)學教育網(wǎng)為大家提供免費下載如下: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醫(yī)基礎理論 | 一、陰陽五行學說 | (一)陰陽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 | 1.說明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 | 1 |
2.用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| 1 | |||
(二)五行學說在中醫(yī)學中的應用 | 1.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| 1 | ||
2.指導疾病的診斷 | 1 | |||
3.指導疾病的治療 | 1 | |||
二、藏象 | (一)心 | 1.主要生理功能 | 1 | |
2.與形、竅、志、液、時的關系 | 1 | |||
(二)肺 | 1.主要生理功能 | 1 | ||
2.與形、竅、志、液、時的關系 | 1 | |||
(三)脾 | 1.主要生理功能 | 1 | ||
2.與形、竅、志、液、時的關系 | 1 | |||
(四)肝 | 1.主要生理功能 | 1 | ||
2.與形、竅、志、液、時的關系 | 1 | |||
(五)腎 | 1.主要生理功能 | 1 | ||
2.與形、竅、志、液、時的關系 | 1 | |||
(六)膽 | 膽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七)胃 | 胃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八)小腸 | 小腸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九)大腸 | 大腸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十)膀胱 | 膀胱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十一)三焦 | 三焦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十二)腦 | 腦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(十三)女子胞 | 1.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| 1 | ||
2.女子胞與臟腑經(jīng)脈的關系 | 1 | |||
三、氣血津液 | (一)氣 | 1.氣的生成 | 1 | |
2.氣的生理功能 | 1 | |||
3.氣的運動 | 1 | |||
4.氣的分類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醫(yī)基礎理論 | 三、氣血津液 | (二)血 | 1.血的生成 | 1 |
2.血的功能 | 1 | |||
(三)津液 | 1.津液的生成、輸布與排泄 | 1 | ||
2.津液的功能 | 1 | |||
(四)氣與血的關系 | 1.氣為血帥 | 1 | ||
2.血為氣母 | 1 | |||
(五)氣與津液的關系 | 1.氣能生津 | 1 | ||
2.氣能行津 | 1 | |||
3.氣能攝津 | 1 | |||
4.津能生氣 | 1 | |||
5.津能載氣 | 1 | |||
(六)血與津液之間的關系 | 津血同源 | 1 | ||
四、經(jīng)絡 | (一)經(jīng)絡的組成 | 經(jīng)絡系統(tǒng)的組成 | 1 | |
(二)十二經(jīng)脈 | 1.十二經(jīng)脈的走向交接規(guī)律 | 1 | ||
2.十二經(jīng)脈的分布規(guī)律 | 1 | |||
3.十二經(jīng)脈的表里關系 | 1 | |||
4.十二經(jīng)脈的流注次序 | 1 | |||
(三)奇經(jīng)八脈 | 1.奇經(jīng)八脈的特點 | 1 | ||
2.督脈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| 1 | |||
3.任脈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| 1 | |||
4.沖脈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| 1 | |||
5.帶脈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| 1 | |||
(四)經(jīng)絡的生理功能 | 1.溝通聯(lián)系作用 | 1 | ||
2.運輸滲灌作用 | 1 | |||
3.感應傳導作用 | 1 | |||
4.調節(jié)作用 | 1 | |||
五、病因 | (一)六淫 | 1.六淫共同的致病特點 | 1 | |
2.六淫各自的性質與致病特點 | 1 | |||
(二)癘氣 | 1.癘氣的致病特點 | 1 | ||
2.疫癘發(fā)生與流行的因素 | 1 | |||
(三)七情內傷 | 七情內傷致病的特點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醫(yī)基礎理論 | 五、病因 | (四)痰飲 | 1.痰飲的形成 | 1 |
2.痰飲的致病特點 | 1 | |||
(五)瘀血 | 1.瘀血的形成 | 1 | ||
2.瘀血的致病特點 | 1 | |||
3.瘀血的病證特點 | 1 | |||
(六)飲食勞逸 | 1.飲食不節(jié) | 1 | ||
2.飲食不潔 | 1 | |||
3.飲食偏嗜 | 1 | |||
4.勞逸失宜 | 1 | |||
六、發(fā)病 | (—)發(fā)病的基本原理 | 1.正氣不足是疾病發(fā)生的內在因素 | 1 | |
2.邪氣是發(fā)病的重要條件 | 1 | |||
(二)影響發(fā)病的主要因素 | 1.環(huán)境與發(fā)病 | 1 | ||
2.體質與發(fā)病 | 1 | |||
3.精神狀態(tài)與發(fā)病 | 1 | |||
(三)發(fā)病類型 | 1.感邪即發(fā) | 1 | ||
2.徐發(fā) | 1 | |||
3.伏發(fā) | 1 | |||
4.繼發(fā) | 1 | |||
5.復發(fā) | 1 | |||
6.合病與并病 | 1 | |||
七、病機 | (一)邪正盛衰 | 1.實的病機 | 1 | |
2.虛的病機 | 1 | |||
3.虛中夾實 | 1 | |||
4,實中夾虛 | 1 | |||
5.真虛假實 | 1 | |||
6.真實假虛 | 1 | |||
(二)陰陽失調 | 1.陰陽偏勝 | 1 | ||
2.陰陽偏衰 | 1 | |||
3.陰陽互損 | 1 | |||
4.陰陽格拒 | 1 | |||
5.陰陽亡失 | 1 | |||
(三)氣的失常 | 1.氣虛 | 1 | ||
2.氣機失調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醫(yī)基礎理論 | 七、病機 | (四)血的失常 | 1.血虛 | 1 |
2.血行失常 | 1 | |||
(五)內生“五邪” | 內生“五邪”的形成和特點 | 1 | ||
八、防治原則 | (一)預防 | 1.未病先防 | 1 | |
2.既病防變 | 1 | |||
(二)治則 | 1.正治與反治 | 1 | ||
2.治標與治本 | 1 | |||
3.扶正與祛邪 | 1 | |||
4.調整陰陽 | 1 | |||
5.三因制宜 | 1 | |||
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學概論 | 一、全科醫(yī)學 | (一)全科醫(yī)學 | 1.全科醫(yī)學的要素 | 1 |
2.基本特征 | 1 | |||
(二)全科醫(yī)療及全科醫(yī)生 | 1.基本特征 | 1 | ||
2.與??漆t(yī)療的區(qū)別 | 1 | |||
3.全科醫(yī)生的工作任務 | 1 | |||
(三)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學 | 1.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學 | 1 | ||
2.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療 | 1 | |||
3.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生 | 1 | |||
二、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學的服務模式、方法 | (一)服務模式 | 1.以個人為中心的服務 | 1 | |
2.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 | 1 | |||
3.以社區(qū)為基礎的服務 | 1 | |||
(二)服務方法 | 1.評估方法 | 1 | ||
2.常用工具 | 1 | |||
三、中醫(yī)全科醫(yī)學的預防保健 | (一)治未病理論與養(yǎng)生方法 | 1.治未病理論 | 1 | |
2.養(yǎng)生方法 | 1 | |||
(二)預防保健與健康教育 | 1.全科醫(yī)學的預防保健 | 1 | ||
2.全科醫(yī)學的健康教育 | 1 | |||
四、全科醫(yī)療中的醫(yī)患關系與溝通 | 醫(yī)患關系及其基礎 | 1.醫(yī)患關系的模式 | 1 | |
2.醫(yī)患關系的溝通技巧 | 1 | |||
五、社區(qū)中醫(yī)藥衛(wèi)生服務 | 社區(qū)中醫(yī)藥服務與用藥 | 1.基本原則與目標 | 1 | |
2.基本內容 | 1 | |||
3.合理用藥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預防醫(yī)學概論 | 一、緒論 | 醫(yī)學模式、健康觀 | 1.預防醫(yī)學要素 | 1 |
2.醫(yī)學模式與健康觀 | 1 | |||
3.三級預防的策略 | 1 | |||
二、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 | 概述 | 1.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特點 | 1 | |
2.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內容 | 1 | |||
3.中醫(yī)藥在社區(qū)衛(wèi)生服務中的作用 | 1 | |||
三、流行病學與循證醫(yī)學研究方法 | (一)概述 | 1.流行病學特點 | 1 | |
2.流行病學方法 | 1 | |||
(二)疾病的分布 | 1.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標 | 1 | ||
2.疾病流行強度的相關術語 | 1 | |||
3.疾病的三間分布 | 1 | |||
(三)流行病學研究方法 | 1.現(xiàn)況研究 | 1 | ||
2.病例對照研究 | 1 | |||
3.隊列研究 | 1 | |||
4.社區(qū)干預試驗 | 1 | |||
5.診斷試驗與篩檢試驗 | 1 | |||
(四)循證醫(yī)學要素 | 循證醫(yī)學要素 | 1 | ||
四、環(huán)境、飲食與健康 | (一)環(huán)境與健康 | 1.生活環(huán)境與健康 | 1 | |
2.生產環(huán)境與健康 | 1 | |||
3.社會、心理、行為與健康 | 1 | |||
(二)飲食與健康 | 1.合理營養(yǎng)與平衡膳食 | 1 | ||
2.社區(qū)居民營養(yǎng)狀況監(jiān)測與評價 | 1 | |||
3.社區(qū)居民飲食干預與評價 | 1 | |||
4.食品安全與食物中毒 | 1 | |||
五、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| (一)健康教育 | 1.健康教育要素 | 1 | |
2.健康教育內容 | 1 | |||
3.健康教育原則 | 1 | |||
4.健康教育的實施與評價 | 1 | |||
(二)健康促進 | 1.健康促進要素 | 1 | ||
2.健康促進原則 | 1 | |||
3.健康促進規(guī)劃的設計實施與效果評價 | 1 | |||
六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 | (一)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| 1.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及評價 | 1 | |
2.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原則及內容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預防醫(yī)學概論 | 六、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與控制 | (一)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| 3.社區(qū)內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 | 1 |
4.社區(qū)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監(jiān)測與社區(qū)干預 | 1 | |||
(二)傷害與殘疾 | 1.傷害的基本要素 | 1 | ||
2.傷害的特點 | 1 | |||
3.傷害預防的一般策略 | 1 | |||
4.傷害的社區(qū)預防 | 1 | |||
5.殘疾的基本要素 | 1 | |||
6.殘疾的分類 | 1 | |||
7.殘疾的預防與社區(qū)干預 | 1 | |||
七、其他疾病與傷害的預防與控制 | (一)社區(qū)臨床預防服務 | 1.社區(qū)臨床預防服務的內容 | 1 | |
2.個體健康危險因素評價及干預 | 1 | |||
(二)社區(qū)健康管理 | 1.社區(qū)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驟 | 1 | ||
2.社區(qū)健康管理模式 | 1 | |||
(三)突發(fā)公共衛(wèi)生事件 | 1.突發(fā)公共衛(wèi)生事件的相關要素 | 1 | ||
2.突發(fā)公共衛(wèi)生事件的防治 | 1 | |||
(四)衛(wèi)生信息管理 | 1.衛(wèi)生信息的內容 | 1 | ||
2.疾病控制與衛(wèi)生監(jiān)督信息 | 1 | |||
3.婦幼保健信息 | 1 | |||
中藥學 | 一、中藥的產地與炮制 | (一)產地 | 主要的道地藥材 | 1 |
(二)炮制 | 炮制的目的 | 1 | ||
二、藥性理論 | (一)四氣 | 1.四氣所表示藥物的作用 | 1 | |
2,四氣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| 1 | |||
(二)五味 | 五味所表示藥物的作用 | 1 | ||
(三)升降浮沉 | 1.影響升降浮沉的因素 | 1 | ||
2.升浮與沉降的不同作用 | 1 | |||
3.升浮沉降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| 1 | |||
(四)歸經(jīng) | 1.歸經(jīng)的理論基礎和依據(jù) | 1 | ||
2.歸經(jīng)理論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| 1 | |||
(五)毒性 | 1.如何正確對待中藥的毒性 | 1 | ||
2.引起中藥中毒的主要原因 | 1 | |||
三、中藥的配伍與用藥禁忌 | (一)中藥的配伍 | 1.配伍的意義 | 1 | |
2.配伍的內容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藥學 | 三、中藥的配伍與用藥禁忌 | (二)用藥禁忌 | 1.配伍禁忌 | 1 |
2.證候禁忌 | 1 | |||
3.妊娠用藥禁忌 | 1 | |||
4.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| 1 | |||
四、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| (一)劑量 | 確定劑量的因素 | 1 | |
(二)用法 | 特殊煎法 | 1 | ||
五、解表藥 | (一)概述 | 解表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發(fā)散風寒藥 | 麻黃、桂枝、紫蘇、生姜、香薷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白芷、細辛、藁本、蒼耳子、辛夷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發(fā)散風熱藥 | 薄荷、牛蒡子、蟬蛻、桑葉、菊花、蔓荊子、柴胡、升麻、葛根、淡豆豉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六、清熱藥 | (一)概述 | 清熱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清熱瀉火藥 | 石膏、知母、蘆根、天花粉、淡竹葉、竹葉、梔子、夏枯草、決明子的功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清熱燥濕藥 | 黃苓、黃連、黃柏、龍膽草、苦參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清熱解毒藥 | 金銀花、連翹、穿心蓮、大青葉、板藍根、青黛、貫眾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土茯苓、魚腥草、射干、山豆根、馬勃、白頭翁、馬齒莧、鴉膽子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五)清熱涼血藥 | 生地黃、玄參、牡丹皮、赤芍、紫草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六)清虛熱藥 | 青蒿、地骨皮、銀柴胡、胡黃連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七、瀉下藥 | (一)概述 | 瀉下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攻下藥 | 大黃、芒硝、番瀉葉、蘆薈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潤下藥 | 火麻仁、郁李仁、松子仁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峻下逐水藥 | 甘遂、牽牛子、巴豆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八、祛風濕藥 | (一)概述 | 祛風濕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祛風寒濕藥 | 獨活、威靈仙、川烏、蘄蛇、木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祛風濕熱藥 | 秦艽、防己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祛風濕強筋骨藥 | 五加皮、桑寄生、狗脊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藥學 | 九、化濕藥 | (一)概述 | 化濕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
(二)具體藥物 | 藿香、佩蘭、蒼術、厚樸、砂仁、白豆蔻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、利水滲濕藥 | (一)概述 | 利水滲濕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利水消腫藥 | 茯苓、意苡仁、豬苓、澤瀉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利尿通淋藥 | 車前子、滑石、海金沙、石韋、萆薢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利濕退黃藥 | 茵陳、金錢草、虎杖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一、溫里藥 | (一)概述 | 溫里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具體藥物 | 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吳茱萸、小茴香、丁香、高良姜、花椒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二、理氣藥 | (一)概述 | 理氣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具體藥物 | 陳皮、青皮、枳實、木香、沉香、川楝子、烏藥、香附、白、柿蒂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三、消食藥 | 具體藥物 | 山楂、神曲、麥芽、萊菔子、雞內金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
十四、驅蟲藥 | (一)概述 | 驅蟲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具體藥物 | 使君子、苦楝皮、檳榔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五、止血藥 | (一)概述 | 止血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涼血止血藥 | 小薊、大薊、地榆、槐花、側柏葉、白茅根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化瘀止血藥 | 三七、茜草、蒲黃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收斂止血藥 | 白及、仙鶴草、血余炭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五)溫經(jīng)止血藥 | 艾葉、炮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六、活血化瘀藥 | (一)概述 | 活血化瘀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活血止痛藥 | 川芎、延胡索、郁金、姜黃、乳香、沒藥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活血調經(jīng)藥 | 丹參、紅花、桃仁、益母草、牛膝、雞血藤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活血療傷藥 | 土鱉蟲、馬錢子、骨碎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五)破血消癥藥 | 莪術、三棱、水蛭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中藥學 | 十七、化痰止咳平喘藥 | (一)概述 | 化痰止咳平喘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
(二)溫化寒痰藥 | 半夏、天南星、白芥子、旋覆花、白前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清化熱痰藥 | 川貝母、浙貝母、瓜萎、竹茹、天竺黃、前胡、桔梗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止咳平喘藥 | 苦杏仁、紫蘇子、百部、紫菀、款冬花、枇杷葉、桑白皮、葶藶子、白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八、安神藥 | (一)概述 | 安神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重鎮(zhèn)安神藥 | 朱砂、磁石、龍骨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養(yǎng)心安神藥 | 酸棗仁、柏子仁、合歡皮、遠志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十九、平肝息風藥 | (一)概述 | 平肝息風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平抑肝陽藥 | 石決明、珍珠母、牡蠣、代赭石、刺蒺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息風止痙藥 | 羚羊角、牛黃、鉤藤、天麻、地龍、全蝎、蜈蚣、僵蠶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二十、開竅藥 | (一)概述 | 開竅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具體藥物 | 麝香、冰片、蘇合香、石菖蒲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二十一、補虛藥 | (一)概述 | 補虛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補氣藥 | 人參、西洋參、黨參、黃芪、白術、山藥、甘草、大棗、蜂蜜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補陽藥 | 鹿茸、淫羊藿、巴戟天、杜仲、續(xù)斷、肉蓯蓉、補骨脂、益智仁、菟絲子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 | 1 | ||
(四)補血藥 | 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阿膠、何首烏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五)補陰藥 | 北沙參、百合、麥冬、天冬、石斛、玉竹、黃精、枸杞子、女貞子、龜甲、鱉甲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二十二、收澀藥 | (一)概述 | 收澀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固表止汗藥 | 麻黃根、浮小麥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三)斂肺澀腸藥 | 五味子、烏梅、五倍子、肉豆蔻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(四)固精縮尿止帶藥 | 山茱萸、金櫻子、蓮子、芡實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 ||
二十三、攻毒殺蟲止癢藥 | (一)概述 | 攻毒殺蟲止癢藥的使用注意事項 | 1 | |
(二)具體藥物 | 雄黃、硫黃、蛇床子的功效、應用、用法用量、使用注意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方劑學 | 一、概述 | (一)方劑與治法 | 1.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| 1 |
2.常用治法 | 1 | |||
(二)方劑的組成與變化 | 1.方劑配伍的目的 | 1 | ||
2.方劑的組方原則 | 1 | |||
3.方劑的變化形式 | 1 | |||
(三)常用劑型 | 常用劑型的特點及臨床意義 | 1 | ||
二、解表劑 | (一)概述 | 1.解表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解表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辛溫解表 | 1.桂枝湯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麻黃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九味羌活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3.小青龍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(三)辛涼解表 | 1.銀翹散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桑菊飲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(四)扶正解表 | 敗毒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三、瀉下劑 | (一)概述 | 1.瀉下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瀉下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寒下 | 1.大承氣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小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大黃牡丹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溫下 | 溫脾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四)潤下 | 麻子仁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濟川煎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(五)逐水 | 十棗湯的組方原理及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
(六)攻補兼施 | 黃龍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四、和解劑 | (一)概述 | 1.和解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和解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和解少陽 | 1.小柴胡湯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大柴胡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蒿苓清膽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小柴胡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三)調和肝脾 | 1.四逆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逍遙散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四逆散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四)調和腸胃 | 半夏瀉心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方劑學 | 五、清熱劑 | (一)概述 | 1.清熱劑的適用范圍 | 1 |
2.清熱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清氣分熱 | 1.白虎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竹葉石膏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白虎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三)清營涼血 | 清營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四)清熱解毒 | 1.黃連解毒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仙方活命飲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五)清臟腑熱 | 1.龍膽瀉肝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清胃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3.葦莖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4.葛根黃苓黃連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5.芍藥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白頭翁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六)清虛熱 | 青蒿鱉甲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六、祛暑劑 | (一)概述 | 1.祛暑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祛暑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祛暑利濕 | 六一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(三)清暑益氣 | 清暑益氣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竹葉石膏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七、溫里劑 | (一)概述 | 1.溫里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溫里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溫中祛寒 | 1.理中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小建中湯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理中丸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三)回陽救逆 | 四逆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(四)溫經(jīng)散寒 | 1.當歸四逆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陽和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仙方活命飲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八、補益劑 | (一)概述 | 1.補益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(guī)律 | 1 | |
2.補益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補氣 | 1.四君子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參苓白術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四君子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3.補中益氣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4.生脈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竹葉石膏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5.玉屏風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桂枝湯的鑒別應用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方劑學 | 八、補益劑 | (三)補血 | 1.四物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
2.當歸補血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歸脾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(四)氣血雙補 | 炙甘草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生脈散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(五)補陰 | 1.六味地黃丸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大補陰丸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一貫煎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逍遙散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六)補陽 | 腎氣丸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(七)陰陽雙補 | 地黃飲子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九、固澀劑 | (一)概述 | 1.固澀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固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固表止汗 | 牡蠣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三)澀腸固脫 | 真人養(yǎng)臟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四)澀精止遺 | 桑螵蛸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五)固崩止帶 | 固沖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十、安神劑 | (一)概述 | 1.安神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安神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重鎮(zhèn)安神 | 朱砂安神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三)滋養(yǎng)安神 | 1.酸棗仁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天王補心丹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十一、開竅劑 | (一)概述 | 1.開竅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開竅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涼開 | 安宮牛黃丸與紫雪、至寶丹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(三)溫開 | 蘇合香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十二、理氣劑 | (一)概述 | 1.理氣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理氣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行氣 | 1.越鞠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枳實薤白桂枝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半夏厚樸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4.天臺烏藥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降氣 | 1.蘇子降氣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定喘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旋覆代赭湯的組方原理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方劑學 | 十三、理血劑 | (一)概述 | 1.理血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(guī)律 | 1 |
2.理血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活血祛瘀 | 1.桃核承氣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血府逐瘀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3.補陽還五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4.復元活血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血府逐瘀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5.生化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溫經(jīng)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6.失笑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金鈴子散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7.桂枝茯苓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止血 | 1.咳血方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小薊飲子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黃土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歸脾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十四、治風劑 | (一)概述 | 1.治風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治風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疏散外風 | 1.川芎茶調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九味羌活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大秦艽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消風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平息內風 | 1.羚角鉤藤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鎮(zhèn)肝熄風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天麻鉤藤飲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十五、治燥劑 | (一)概述 | 1.治燥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治燥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輕宣外燥 | 1.杏蘇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桑杏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滋陰潤燥 | 1.麥門冬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炙甘草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2.百合固金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咳血方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十六、祛濕劑 | (一)概述 | 1.祛濕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祛濕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燥濕和胃 | 1.平胃散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藿香正氣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(三)清熱祛濕 | 1.茵陳蒿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八正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|
3.三仁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甘露消毒丹的鑒別應用 | 1 |
續(xù)表
考試學科 | 單元 | 細目 | 要點 | 考試科目 |
方劑學 | 十六、祛濕劑 | (四)利水滲濕 | 五苓散的組方原理、加減化裁及其與豬苓湯的鑒別應用 | 1 |
(五)溫化寒濕 | 1.苓桂術甘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2.真武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3.實脾散的組方原理及其與真武湯的鑒別應用 | 1 | |||
(六)祛風勝濕 | 獨活寄生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十七、祛痰劑 | (一)概述 | 1.祛痰劑的適用范圍及配伍規(guī)律 | 1 | |
2.祛痰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燥濕化痰 | 1.二陳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
2.溫膽湯的組方原理及加減化裁 | 1 | |||
(三)清熱化痰 | 清氣化痰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四)潤燥化痰 | 貝母瓜萎散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五)溫化寒痰 | 三子養(yǎng)親湯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六)治風化痰 | 半夏白術天麻湯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天麻鉤藤飲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十丿1、消食劑 | (一)概述 | 1.消食劑的適用范圍 | 1 | |
2.消食劑的應用注意事項 | 1 | |||
(二)消食化滯 | 保和丸的組方原理 | 1 | ||
(三)健脾消食 | 健脾丸的組方原理及其與參苓白術散的鑒別應用 | 1 | ||
十九、驅蟲劑 | 烏梅丸的組方原理 | 1 |
注: 1.組方原理指據(jù)證審機、立法遣藥、合理配伍的邏輯聯(lián)系。 2.加減化裁主要是指《大綱細則》中涉及的常用加減、附方。 3.鑒別應用指兩首或兩首以上方劑在主治、組成、配伍、功用等方面的對比分析。 4.凡大綱中涉及的方劑,考生均應掌握其組成、用法、功用主治
主講:網(wǎng)校老師
回看主講:網(wǎng)校老師
回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