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免費試聽
- 免費直播

3月12日 19:00-21:00
詳情
3月7日 18:00-22:00
詳情引起布魯菌病的原因:
布魯菌為一不活動,微小的多形球狀桿菌,革蘭氏染色陰性,無芽胞形成,該菌對光,熱,常用化學消毒劑等均很敏感;日光照射10~20分鐘,濕熱60℃10~20分鐘,3%漂白粉澄清液等數分鐘即可將其殺滅,布氏桿菌在外界環(huán)境的生活力較強,在干燥土壤,皮毛和乳類制品中可生存數周至數月,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個月。
布魯菌僅產生內霉素,對實驗動物具一定毒性。
布魯菌自皮膚或粘膜進入人體后,中性多核粒細胞首先出現,被吞噬的牛型細菌可部分被殺死,但羊型菌不易被殺,存活的 布魯菌隨淋巴液到達到局部淋巴結,根據人體的抗病能力和侵入菌的數量及毒力,病菌或在局部被消滅,或在淋巴結中生長繁殖而形成感染灶,當病菌增殖達到相當數量后,即沖破淋巴結屏障而侵入血循環(huán),此時可出現菌血癥,毒血癥等一系列癥狀。
病菌進入血循環(huán)后易在肝,脾,骨髓,淋巴結等網狀內皮系統中形成新的感染灶,后后中網病菌又可多次進入血循環(huán)而導致復發(fā),發(fā)熱呈波狀型(故本病又稱波狀熱)。
布魯菌主要寄生于巨噬細胞內,與其他寄生細胞內細菌所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一樣,其發(fā)病機理以遲發(fā)型變態(tài)反應為主。
布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乃甚為復發(fā),一則與菌血癥,毒血癥,變態(tài)反應有關,二則該菌侵犯多個器官,三則抗菌藥物與抗體不易進入細胞,所以本病臨床表現復雜,難治。
3月12日 19:00-21:00
詳情3月7日 18:00-22:00
詳情